很明显,弗里克正在尝试着在巴萨重建19-20赛季的拜仁慕尼黑,但现在还有很多逻辑需要理顺的地方。
首先,莱万+多边锋的进攻端是确定了。
费兰-托雷斯连续三场首发左边,拉菲尼亚打前腰,再算上右路主力亚马尔,三人,包括莱万在内,都在进攻端充分活动、自由换位,这是很典型的弗里克的进攻思路。
当年的拜仁,在莱万身后有格纳布里、佩里西奇、科曼和库蒂尼奥,都是可以轻松来到边路活动的球员,更不用说穆勒这种看起来不像边锋的球员,实际上都会大幅度拉到右边参与进攻,甚至送上传中。
现在的巴萨也是一样,边路球员有办法切进中路,中路球员也可以随时拉边,而且巴萨似乎还在市场上寻找新的边锋。
仅仅通过这一点,你就能看出弗里克这种以攻代守的教练的真实想法了。
因为在当年的拜仁慕尼黑,进攻端还不止这些球员,左后卫阿方索-戴维斯,后腰格雷茨卡都会大幅后上、参与进攻,当时还打在右后卫的基米希也打出了职业生涯单赛季参与进攻的最佳数据:
7球15助,总计制造22球。
所以,当年的拜仁相当激进。
莱万+多边锋+双边后卫前插+格雷茨卡冲击,投入进攻的球员数量已经不能再多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保持攻守平衡就成为了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
首先,拜仁要确保自己压制对手的时间足够长;其次,拜仁要确保零星几次被打反击的时候,自己要防得住。
最后,则是需要一些战术手段。
第一点,拜仁用蒂亚戈和阿拉巴做到了。
当时的拜仁,蒂亚戈是毫无疑问的技术大拿。他拖后组织,用自己的传接、转身和调度能力,确保每一脚球都足够精准的同时,还能快速跨越和抵达战区。阿拉巴则以边卫能力打中卫,传带和向前能力远超常规水准,直接托起边路和身前的队友。
这样一来,拜仁边锋的一对一能力,以及拜仁球员的体能优势,就能保证球队可以最大限度地拔高进攻效率,不管是通过一对一突破,还是多打少配合,都有足够保证。
第二点,拜仁用小博阿滕、阿拉巴和进攻端回追做到了。
当时的拜仁,蒂亚戈一线的身后,往往就剩小博阿滕和阿拉巴。前者主要防大,但防小也跟得上,后者主要防小,但防大也能怼个一两下,他俩第一时间延阻住,蒂亚戈就能从中帮个忙,最主要的是,有了这个时间,阿方索-戴维斯、格雷茨卡等人就到位了。
而且,即便在最极端的情况里,小博阿滕和阿拉巴的回追也属于上乘,最主要的就是他们运动能力在线,身前、身后都能照顾得到。
第三点,就是犯规。
19-20赛季,蒂亚戈拿到了职业生涯单个赛季最多的黄牌,10张。拜仁也是一样,联赛里的犯规数322次,是前后几个赛季里最高的一年,但最关键就是黄牌数,犯规数其实只比前后几年多几次而已,但黄牌数直接攀上50张。
34场联赛,50张黄牌。
所以,这是当年拜仁成功的轨迹。
对付当年的拜仁,防守第一要务就是掐住蒂亚戈,但当年的巴萨,突前人选是梅西+苏亚雷斯,有限的体能都要留着进攻,自然放任蒂亚戈发挥,这让当年的拜仁变成了技术不输南方球队,而冲击力更甚的存在,8-2血洗巴萨也就不奇怪了。
决赛面对巴黎圣日耳曼,蒂亚戈依然自如发挥,但对手强度显著上升,所以拜仁控球率领先,最后靠边锋科曼接传中的头球制胜。
从这个角度来说,你就能看到当年拜仁和现在巴萨的不同了。
首先,球队里不再需要蒂亚戈这个特殊角色了。西班牙联赛球员的基本功能够确保大家的传接都在水准之上,不需要有一个人特别能洗脏球,特别能传好球。
这样一来,球队里的确会少一个防守端拉胯的角色,但也缺少了诸多通过身体对抗向前和向后发挥的元素。
你没有格雷茨卡,也没有小博阿滕,更没有阿拉巴这样全面且出色的矮中卫角色。
这场对阵巴列卡诺,佩德里通过后上扳平比分。
他的插上显然会比格雷茨卡更有技术美感,这意味着控球效率的提高,都进不了球的时候,佩德里会比格雷茨卡更有可能保住球权,但在丢失球权的时候,佩德里可不会有格雷茨卡回追保护的能力。
所以,弗里克现在这套东西打联赛没有大问题,但是在欧冠赛场会遇到严峻考验,归根结底就是后场和防守端不够有力。
即便他们的后场可能比拜仁的有球水平更好,但这一点无法直接兑现在进攻端,更何况你拥有的是一个更年迈的莱万和一群除了亚马尔之外,能力较为有限的边锋。
不同的竞赛环境,会把同一个球员烘托出不同的样子。
蒂亚戈在拜仁就是鹤立鸡群一般的存在,格雷茨卡则显得很普通,在德甲看起来一抓一大把,所以教练也需要根据自己所处的竞赛环境的不同,快速调整自己的战术要点,调整得过来,弗里克在巴萨的日子就会顺利一点。
今天逆转巴列卡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奥尔莫替补上来打前腰比拉菲尼亚好得多,但在欧冠赛场,这点提升是不够的。
如今在巴萨,“蒂亚戈”不重要了,反倒更需要一个“格雷茨卡”,或者说,就像德拉富恩特在西班牙国家队需要一个梅里诺一样。
有了梅里诺,才能迈过弗里克的祖国——德国队。